家里的故事 -- 罗护球(先夙)
作者(编辑):站主 | 时间: 2017-04-23 17:22

沈阳市和平区老科协 罗护球(先夙)

      我出生于 1940 年,原籍湖南省祁东县。1965 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 系,毕业后参军来到沈阳,2000 年退休前是解放军 202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、 主任医师。2005 年参加老科协,现在是沈阳市老科协理事、和平区老科协 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。今年沈阳市老科协开展《科技英才百家风》活 动,我也回忆起一些发生在我们家里的事情。这点点滴滴家事,汇成家风, 培育我成长,也传袭给我的后代。
 

      孝悌仁爱是为人之本

      崇尚孝敬父母长辈,友爱兄弟朋友,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。记得我 7 岁那年继祖母去世,我穿着孝服,随在父亲身后,在堂屋停 放祖母遗体的棺木旁,跪迎前来吊唁的宾客。宾客们见我小小年纪就如此 听话礼孝,都夸赞我,我也朦胧地体验到“孝敬”的含义。

      1961 年阳历 10 月,我医学院大二开学不久,父亲因营养不良加感冒去 世;仅在 9 天之后,母亲因肺内感染病故,都只有五十刚过的年龄。我痛 恨自己还没有学成医学本领、未能给父母以有效救治,竟在一个月之内痛 失双亲。尤其令我痛心的是父母辛劳一辈子,在我有望学成就业,有能力 赡养他们乐享天年之前就离开了我。我没有在父母面前尽孝,长期以来, 责备着我的良心。

      2004 年岳父来我家住,逐渐发现他便溺不知,原来是患了老年痴呆症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我当孝敬岳父如家父,以弥补我心灵的亏欠。我妻子退休后一直还在原单位上班,我就谢绝了多家医院的高薪返聘,在家买 菜做饭、照顾岳父。我认同“夫妻不分你我”,照顾好岳父,不仅是对岳父 好,也是为妻子好,为自己好。岳父在我家度过了最后的 5 年半,寿 93 岁。

      我没有兄弟,有一个比我大 12 岁的姐姐,家境贫寒,中年丧夫。我尽 力在经济上接济姐姐;买药为姐姐治病;冒酷暑回湖南陪伴姐姐过生日、 过中秋。知她重病,我在大年初一坐火车回家看望; 后又专程回湖南陪她 住进县医院作全面检查。2012 年姐姐 84 岁,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还能为姐姐 做点什么?要尽快做。我不顾“七十不留宿,八十不留餐”的劝告,把姐 姐接到沈阳,在我家住了 4 个月。2013 年姐姐去世,我又回去参加了姐姐 的殡葬。

      父母是儿女的榜样。我两个女儿姊妹之间,从小就无争执,出嫁后依 然往来亲密无间。她们孝敬公婆,夫妻和顺,常回娘家看望父母。

      我是医生,深知医乃仁术;孝悌为仁之本!“仁者爱人”,知孝悌才能 敬重病人,视老者如父母,幼者如兄弟;急其所急,痛其所痛,千方百计 为他们解除疾病痛苦。坚守孝悌仁爱,奠定了我信守医德的伦理道德基础
 

      刻苦好学是成才之路

      我父亲小时候曾经念过几年私塾,因为刻苦读书、勤于钻研,后来也算是十里八乡中颇有文化、知书达理的人。

      从小我就看到,读书是父亲的生活习惯,一有闲暇,他就手不释卷。他喜欢研读古籍经典,如《资治通鉴》等等。还有不少中医、中药书籍,父亲研读得最多,因为那是他的开业中药店,要悬壶济世,治病救人。家藏一套民国八年(1918 年)出版的本宗《铁塘罗氏八修族谱》,他曾细细 读过。现在翻开此书,在那些谱文页面上,清晰可见用钢笔画上的一个个 十分圆整的“句号”,是他给文言文断句留下的标誌。父亲从家谱中,聆 听祖训、仰视祖德,传优良家风于后人。

      父亲也读过毛主席的著作。一本放在药店台桌上的《矛盾论》,让我十分诧异这个书名。问父亲,他好像难以细说明白,只说这书写得好。后来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,我又见到了这种《矛盾论》单行本,内心有一种曾经见过的熟悉感,增强了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兴趣。

      从小父亲就教我读书写字。父亲的字写得好。冬天在灶前烤火取暖时, 他常手执夹火钳,在灰坑里划来划去地练字。1950 年春节,父亲以我村地 名“万冲塘”为题,拟就了一副春联,上联是:“万般狼煙归寂寞”,下联 是:“冲破云雾见太平”。 反映的是战争硝烟散去、全国解放、新中国一派 新气象。当时我才九岁,父亲捉着我的手写就了这副春联。父子之手紧握 在一起,那种温暖、扶助和充满期待,我记在脑、溶于心,终生不忘。

      我六岁那年,父亲让我在本村读私塾。那一年我读完了《三字鉴》和《论语》。《三字鉴》也是蒙学教材之一,内容类似现在的少儿版《中华上下五千年》,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。

      父亲的关爱和教育,点点滴滴,无处不在。我到县城上初中后写的第一封家书,信封上写的是“***先生收”。父亲回信说,“先生”是对一般 人的尊称,对父母要称“大人”,或者“某某安启”。以后我就常写作“安 启”了。受家父教诲和家风熏陶,我从小就刻苦读书,在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从医工作以后,刻苦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的习惯常态。学习医学新知, 钻研医疗技术,总结临床经验,获得科研成果,被晋升为主任医师,提拔 为科室主任。
 

      勤俭诚实是传家之宝

      我们家庭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家庭。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中学时,父亲 在公社联合诊所当司药,月薪才 22 元,无论居家、在校,都得节衣缩食。 母亲在家养几只鸡供平日下蛋吃;还养一头猪,因为品种不好,天天煮潲 喂食,年底能长到一百来斤,卖掉能得 40 几元钱,够我中学时一个学期的 费用。家有水田,还有旱地和山林,都是自己经营管理,但干地里农活需 要请帮工。

      我从小就放牛、打猪草、打柴禾。每天放学之后或寒暑假,我跟随大 人或单独在自家园子里种菜、挑肥、浇粪;翻地插红薯、种中药;放农忙 假时下田插秧;天旱时车水灌溉;秋收时割禾、脱粒、捆草。池塘里养着 鱼,草鱼要喂草,暑假期间我天天顶烈日、冒酷暑打草喂鱼。赶上天旱年 景,鱼草很难寻。父亲还带我上山采集中草药,自己加工成药材;我认识 许多中草药,在我从医、参军后下部队、下农村医疗队时,都派上了用场。

      一九五四年我到离家 110 里远的祁东县镇里读初中,父亲送我到学校, 在县城公路边一个小店里花五万元人民币(旧币)为我买了一只外表褙纸、 刷红油漆的木板小书箱。这只小箱子一直陪伴我读完初中、高中、大学, 又随同我参军从湖南来到东北,一直保存至今。虽然外表漆脱纸破,骨架还是结实硬挺,仍不舍得抛弃。这只“年逾花甲”的小木箱是我人生俭朴成长历程的见证。

      在困难时期没钱买不起新衣服,一件长袖衬衣因为常常是卷着袖子穿的,身子部分破得不能再穿了,还要把袖子部分裁下留着以图它用。我还曾在课余捡拾废品卖钱,以补充零用。

      我们家庭靠勤劳、节俭和诚实劳动获取生活的家风,对我的求学、为 人、做事,影响深远。长期以来,我和妻子一直保持着俭朴的生活,一件 衣服、一双鞋子,穿几年、十几年是常事。我在校以及从医以后,考试不 作弊,论文不掺假,引文不抄袭。在临床医疗工作中,先用好虽然医生麻 烦、但能为病人省钱的理学检查,尽量少开检查化验单;坚守“用药如用 兵”的医训,不开大处方,不挣昧心钱,因为我懂得病家的钱来得不容易。
 

      甘于奉献是快乐之源

      1960 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的,我考上了湖南医学院。入学前我自拟的 助学金申请书盖了大队公章,没有盖上公社的公章,臆恐不会有效,入校 后没有上交。到评助学金开始摸底时,我忧心忡忡,把担心评不上助学金 的情况告诉了父亲。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父亲在回信中居然劝导我说: “我们没有对国家做多大贡献,不要给国家添负担,读书费用由家里设法 承担。”我真的没有想到父亲竟然有如此爱国胸怀,想得这样深远,因此深 受教育。一段时间之后,班干部也看出了这个没有提交助学金申请书的同 学是个贫寒子弟,主动问我是否需要申请助学金,我才把那张申请书递上, 也获得了助学金。

      记得有一年腊月,抽干水塘捞鱼准备过年,三爷家和我家半分一条大 鱼。三爷先挑中了大边,我家只好拿小边。妈妈有些不高兴,当着我在场 对爸爸小声私语,表示不满。我也是和妈妈一样想法。只听我爸爸说:“三 叔是长辈,应该拿大边。我们吃点小亏不要紧”。这事给我以深深的教益, 从中我明白了为人要不争利,和为贵,礼让为先,长辈为先。

      家父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,为了让当地儿童能够上学,他联络当地乡绅,利用甘棠罗氏新祠堂,于 1942 年创办了本乡第一所小学,称“里仁小 学”。父亲任该校董事,呼称“校董”。 我就是在此校读完初级小学的。 记得当时学校正面大门两边墙上有“忠、孝、仁、爱,信、义、和、平” 八个大字,是当时的校训。学校不为盈利,完全是公益性质,贫富人家的 小孩子都在一起上学,对贫困家庭孩子减免学费。解放后学校更名为茅亭 子小学。后因校舍破旧,又在附件另选新址重建,延办至今。

      我姐姐有孙子、孙女 6 个,孩子们上学读书,我都给予有限的资助, 其中 5 人大学毕业。我认为培养孩子成才,虽然不是我罗家的,也并非全 是肖家的,而是国家的,是将来贡献于社会的。这是用在正处、不图回报、 值得投入的钱。授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

      人生一路不容易,是得到父母的养育、国家的培养、社会的帮助才走 过来的,应该知恩图报。我退休后志愿参加老科协活动,做健康科普宣传,实乃是小善不足道,但是我用余热回报社会,却让我感到无比快乐。甘于奉献是人生快乐的源泉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    后记: 沈阳市和平区老科协从2014年起,就开展“科技英才百家风”活动。近年宣传家风家教活动推广到沈阳市各区,各区都收集编辑了文集。

      今年(2017)春节后,由赵奎礼会长(原沈阳市政府秘书长)主持,从这些文章中精选100篇,编辑成书,正式由出版社出版发行。本文以《父爱大如山,带出好家风》正式入选《家风飘香》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沈阳市和平区委把家风家教宣传活动,作为干部廉洁教育内容之一。在一次主题活动中,为5位老同志赠送条幅。

      右侧领条幅的就是我族罗护球(先夙)宗亲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赠与的条幅是从《铁塘罗氏族谱》“世德集.序言”中摘录的一句话:“行孝悌,尚廉隅,敦诗书,彬彬秩秩,克成礼让”。由沈阳市青年书法家王琥书写。

      


罗江平 | 2018-04-30 21:14
老先生学中医的吗?

上一篇:为民所长罗庆雄
下一篇:我读家谱祭清明 -- 罗护球(先夙)
我 要 评 论(限300字):

还可以输入300个字符!

姓名或联系方式:
请输入算式结果:     7 + 7 = *
版权、站主: 罗永红(庆烨)
QQ:75510227;微信:luobohei
总访问数:13964490
罗氏通谱网
罗氏家园网
公田罗氏网